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 十 九 大報 告明確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的處置,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2017年11月2日上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與會人員就 張 德 江 委 員 長所作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進行了分組討論。 應邀列席參加本次大會的胡季強代表就《我國危險廢物處理監管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在所在的第六小組作了發言。
(以下為發言摘要)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是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減少環境污染的一部重要法律。在黨中央、全國人大和國務院的大力推進下,我國的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的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步。
但我國環保事業起步較晚,環保產業的發展明顯落后于其他工業產業,特別是在危險固廢處理方面存在危廢產生量統計數據有爭議、危廢產生量與實際處理規模不均衡、行業門檻高、處理資質單一、弱小企業居多等問題。為了加強我國實體經濟現代化建設,早日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分“兩步走”,到本世紀中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在此提出以下建議:
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的產生、收集、運輸、貯存、處置及稅費等問題涉及到環保、工業、衛生、交通、稅務、價格等多部門,現有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只明確了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應該對其他部門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監督工作中的職責也作出明確分工。
要依托部門間橫向聯合,實施危險廢物內外聯動監督管理制度;
要依托“互聯網+”,建立省級危險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
要依托環境科研力量,建立國家級、省級化學品和危廢鑒別監管體系;
要依托典型示范樣本,推動企業提升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水平。
現有危險廢物的環保監管體系還是以“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監督為導向,雖然堵住了出口,但仍不能解決我國固體廢物產量逐年上升的問題。根本的解決方式在于聯合工業產業規劃部門對《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提出相對應的危廢循環處理方案,鼓勵跨行業綜合利用危險廢物創興技術的實施,從而實現“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實現產業廢物多途徑、多層次、協同化利用。
我國各地區長期存在危廢產生量與實際經營處理規模和處理能力不匹配的情況,且危廢處置設施的配套也明顯落后于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雖然2016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案放開了省內跨地區運輸危廢的申請許可,但仍不足以解決問題。因此:
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重視加大對危廢處置項目的建設工作;
另一方面,要積極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放開危險廢物處理的政府指導價格,鼓勵推廣新技術。
對于使用除填埋和簡單焚燒外的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新技術的企業要放開跨省危廢轉移申請,改為技術認證和轉移備案方式;
對已在使用新技術綜合利用危險廢物的企業要縮短新項目危廢經營許可資質的審核時間,鼓勵企業跨省發展。
針對我國危廢處置企業散、小、弱的特點,在增加危廢處理能力的同時,也要對落后違規企業“零容忍”。
要加強對環保處置人員的技術能力認定和準入考核;
加強對違法人員和企業的處罰力度;
增加市場準入限制;
制定利于危廢處置行業的政策,在財稅、價格、金融、土地等方面予以扶持;
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危廢污染防治,鼓勵國內企業吸收、改進國外的先進技術;
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等。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我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
星空璀璨、月明江清、鶴舞猿啼
&
人工智能、萬物互聯、升空奔月
是可以在我們這代人眼前,共同實現的
美麗中國,
我們共同努力!